石景山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与担当共绘绿色未来

发表时间: 2025-04-10 19:38:20 来源:bb贝博德甲狼堡平台

  时光荏苒,2024年已在不经意间离我们远去,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一抹绚烂的朝霞,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汪清澈的湖水,无不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与前进的动力。

  近期,石景山区生态环境局推出“回顾2024”系列推文,全面深入回顾总结2024年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举措和亮眼成绩。第四期内容,让我们回顾2024年“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工作,肩负行动与担当,共绘绿色低碳未来。

  编制印发《石景山区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推动石景山区双碳目标任务的落实。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碳排放核算评价,切实发挥环评制度源头管控作用,严控新建项目碳排放水平。鼓励重点排放企业组织碳排放在线监测研究和零碳项目建设,科学合理控制碳排放。

  开展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培训会,提升公司碳排放管理能力,夯实企业履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责任。组织石景山区2家发电企业完成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工作,并监督履约。统筹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北京市重点碳排放单位和7家一般报告单位完成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工作,重点碳排放单位履约率100%。

  石景山区氢能驱动空气源热泵供热示范研究项目为北京市首个氢能驱动供热示范项目,总供热能力170KW,等效5000m²供热面积,可减少天然气消耗约45000Nm³/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吨/年。北科蕴宏环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低碳胶凝材料技术和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含碳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生物乙醇及蛋白技术入选2024年北京市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推荐目录。

  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规模化利用,全力发展本地热泵、光伏系统。在产业园区、公共机构和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全年完成光伏发电项目备案5件,装机容量1333.36千瓦。2024年1-3季度,石景山区能源消费总量91.68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5.05%。

  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两大战略”,全区二三产业占比已由转型前的7:3成功反转为1:9。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产业的“含金量”,1家汽修企业成功创建全市首家汽修绩效A级企业,3家汽修企业完成绩效评级C级升B级工作,“绿色”企业比率进一步提升。

  大力推进居民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及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巩固小区垃圾分类驿站运行成效。

  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分片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全年共开展宣讲活动240余场,覆盖人数5000余人。

  加强宣传培训,组织全区开发企业宣贯《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提升资本主体绿色发展意识。全年新开工项目31个,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比100%,装配式建筑占比87%;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25.83万平方米。推广实施超低能耗建筑,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

  2024年,北京热力集团石景山分公司实施智慧供热改造项目14个,改造面积187万平方米。同时,对既有燃气锅炉房进行能效测试,针对高耗能设备后续拟通过技改项目进行更新改造,推动燃气锅炉能源低碳转型。一直在优化改进石景山氢能驱动空气源热泵供热示范项目方案,改进后于2024-2025年供暖季正式投用。完成3座小型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改造。1座大型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项目正在推进中。

  全速推进轨道交通及枢纽项目建设,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南区、北区整体的结构已完成;轨道交通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号线支线工程石景山段、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石景山段开工建设;新开通公交线条,优化调整公交线年全区城市道路总里程达313.08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累计达到20公里,初步形成

  气候变化能力在街区控规编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考虑生态空间廊道规划,并纳入区域整体景观格局规划。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重点项目建设,西山绿道(石景山段)已开放试运行;持续推进实施小微绿地、全龄友好公园改造、林荫大道建设、留白增绿等重点建设项目,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提升ECO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能力。

  石景山区在北京市率先印发实施《石景山区安全韧性城市(单元)专项规划》,建立以灾时维持力、灾后恢复力、未来转型力“三大能力”为核心的韧性城市规划体系。

  组织全区9个街道180余名应急志愿者救援骨干开展全灾种处置能力提升演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应急力量的实战能力。

  开展2024年石景山区防汛应急综合演练,提升各有关部门防汛应急联动能力。

  修订《石景山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制定印发《石景山区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与处置方案》,持续加生应急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力度,现场调研全区海绵城市相关在建项目建设进展和已完工海绵项目运维情况。

  全年石景山区在建海绵项目共计100项,已完工项目33项,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为45.12%,达标面积为24.26平方公里。

  建设区级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构建“防汛、森防、安全生产、节日商圈、大型活动”等多个场景化应用模式,打通气象、水务、人口热力、文旅接待等信息数据壁垒,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互通和融合共享,有效提升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和救援实战的能力。

  健全气象监测系统,升级区域内气象观测站,完成33个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加强气象精准预报各项成果的应用,充分使用睿图短期、短临预警一体化平台等科研成果,提升多源观测资料应用水平,推进多波段雷达组网产品的业务应用,实现国家级多尺度模式最优融合强降水客观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

  以区政府名义印发《石景山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行动计划》(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行动计划),将全区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措施分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街道、重点单位,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扎实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实。

  编制《石景山区2023年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以便全面掌握辖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放源、排放结构等基本情况,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加强能源运行监测,定期统计能源运行数据,夯实碳排放核算数据基础。

  引导市民热情参加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义务植树和低碳出行,倡导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全年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开展绿色健步走、环保主题沙龙、校园宣讲、进社区、生态手工实践等宣传实践活动15场次。

  举办2024年石景山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和2024年石景山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培训班,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培训重点,以提升辖区领导干部推动低碳发展本领。



相关产品